1)第三十六章 教育现状_抗日之超级卧底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“九·一八事变”发生时,可能因为东北刚刚易帜,急于融入全国教育系统的热情极高,所有教材全部是经蔡元培审定的“共和国教科书”。

  国文课里讲“武昌起义”、“黄花岗七十二烈士”;《三民主义》讲帝国主义如何侵略中国,每次条约都是割地、开商埠,赔款××万万两白银。教唱“卿云烂漫亏……”的国歌,“三民主义,吾党所宗”的党歌。还有一首反对日本续租旅大的歌。歌词是:

  日本小鬼真冥顽,

  夺我旅顺大连湾,

  民国×年×月,

  期满了它还不归还。

  还有一首据说是由冯玉祥将军按《满江红》填的词:

  北望满洲,

  渤海中风潮大作。

  想当年,

  吉江辽沈人民安乐,

  长白山前设藩篱,

  黑龙江畔列城郭。

  到而今,

  外寇人纵横,

  风尘恶。

  甲午战,

  土地割,

  甲辰役,

  日代俄。

  看江山如故,

  异族错落。

  何日奉命提锐旅,

  一战恢复旧山河。

  (落一句),

  念弥陀。

  特别是在行进中踏着拍节唱这首歌,越唱步伐越齐,情绪越高,一个个英姿飒爽,壮怀激烈,充满爱国之情。

  1931年“九·一八事变”发生后,缸窑岭的学校就解散了,各地抗日义勇军风起云涌。当时农村里人心惶惶,议论说“又要乱马蹄子(动乱)了”。有些老人都遭遇过“跑反”(躲战乱)的苦难。他们谈起“光绪二十六年跑八国联军”以后“跑大鼻子跑小鼻子”(指1904年日俄战争)时,扶老携幼忍饥挨饿的痛苦回忆,仍然长吁短叹,悲愤之情不减。他们对侵略者的愤恨和对时局的忧虑。

  1932年和1933年,农村一直处于无政府状态,兵荒马乱,百业俱废。学校也都停办了。

  1934年,也就是溥仪由“执政”被升格为“皇帝”的那年,伪满的“国号”由“大同”改称“康德”,农村里仍然是人心浮动,互传谣言以发泄胸中的郁愤,求得精神上的某些慰藉。当时乡下流传“朱朝要出世了”,说,当初清兵入关,皇帝叫康熙,“糠稀”了“猪朝”(明帝朱姓)当然就被饿跑了;现在又“糠得”了,猪(朱)就该回来了。

  尽管社会上人们的思想仍很混乱,但社会秩序上初步安定下来。较大村镇的学校开始恢复。从此,开始接受奴化教育。

  当时,日伪当局尚未编出系统地宣扬侵略有理的课本,因此,教师们也没有为日伪统治歌功颂德。虽然他们没有公开传播爱国主义的思想,但是在讲课中遇到中华民族的光辉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成就时,却能自然流露出一种民族自豪感。他们可能是无意识的,但对学生们的感染却是潜移默化的。

  课程中有明显奴化内容的是《满洲国史》。但当时也未编出持之

  请收藏:https://m.bqg222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